晒太阳这件再平常不过的事,如今却成了大家心中的疑惑点。有人说它是补钙养生的 “神器”,也有人谈之色变,担忧会增加患癌风险。
复旦大学针对 36 万人展开调查研究,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究竟怎么回事。
很多人都知道晒太阳与补钙之间有着紧密联系。人体皮肤在阳光的紫外线照射下,能够合成维生素 D。
而维生素 D 能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,让钙质更好地沉积到骨骼中,从而维持骨骼的健康与强度 。
对于成长中的儿童,充足的日照有助于骨骼发育,预防佝偻病;中老年人多晒太阳,则能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生几率。
晒太阳还能改善我们的情绪状态。阳光照射会促使大脑分泌血清素,这种神经递质也被称为 “快乐物质”。
能让我们心情愉悦、精神放松,减轻焦虑、抑郁等负面情绪,对心理健康大有裨益 。
同时,晒太阳对睡眠也有积极作用,白天充足的日照可以调节生物钟,提高夜间褪黑素的分泌,帮助我们拥有更优质的睡眠。
从复旦大学对 36 万人的调查研究来看,适度晒太阳还与降低痴呆风险有关联 。
研究发现,晒太阳时长和痴呆风险呈 “J” 型曲线关系,每天平均 1.5 小时、夏天每天 2 小时和冬天每天 1 小时的光照最有利于降低痴呆风险。
当然,晒太阳并非多多益善,过度暴晒会带来诸多危害。最直接的就是对皮肤的损伤,长时间暴露在强烈阳光下,皮肤容易被晒伤,出现红肿、疼痛、脱皮等症状 。
而且紫外线还会破坏皮肤中的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,加速皮肤老化,让皱纹、色斑过早出现。更严重的是,长期过度晒太阳会增加患皮肤癌的风险。
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,超过 80% 的皮肤癌与过度紫外线暴露有关 。
所以,晒太阳要讲究科学的方法。时间上,上午 9 点到 10 点,下午 3 点到 5 点是比较合适的时段,此时紫外线中的中波和长波相对适中,既能促进维生素 D 合成,又可减少对皮肤的伤害 。
时长方面,每天晒 15 - 30 分钟就基本能满足身体对维生素 D 的需求,夏季可适当缩短,冬季则可适度延长 。部位选择上,不妨多晒晒手臂、小腿等部位,避免面部皮肤长时间直晒。
晒太阳既不是包治百病的养生 “神药”,也并非致癌的 “洪水猛兽”。只要掌握好度,科学合理地晒太阳,就能享受它带来的补钙、养生等好处,同时避开可能的致癌风险 ,让阳光成为我们健康生活的助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