超市打折区的临期牛奶、冰箱角落遗忘的罐头、厨房橱柜里过期的调味料等等,这些被忽略的过期食品,正悄然埋下健康隐患。所谓”过期",指的是食品超过标签标注的保质期限,此时其安全性和营养性已无法得到保证,可能引发一系列潜在风险。微生物污染是过期食品最直接的威胁。食品在保质期内,生产企业通过杀菌、密封等工艺控制微生物数量,但过期后,包装密封性可能下降,细菌、霉菌等微生物大量繁殖。以冷藏肉类为例,过期后李斯特菌污染风险陡增,这种细菌在低温下仍能存活,摄入后可能导致发热、腹泻,甚至引发孕妇流产。而面包、糕点等淀粉类食品过期后,易滋生黄曲霉,其产生的黄曲霉毒素是强致癌物,长期微量摄入会损害肝脏功能。
过期食品可能带来多种潜在风险,主要包括以下几类:微生物滋生导致的健康风险,如霉菌感染、细菌污染等;营养成分变质和有害物质产生,过期食品可能出现变软、发黏、异味等情况,影响口感,但若不慎大量食用,可能加重肠胃消化负担,引发消化不良。
判断食品是否过期,主要可通过以下方法,结合食品的标签信息和实际状态综合判断:
查看标签上的保质期信息:生产日期和保质期:这是最直接的依据。正规食品包装上会明确标注生产日期(如“生产日期:2025年5月1日”)和保质期(如“保质期6个月”“保质期至2025年11月1日”),计算当前日期是否超过保质期截止日,超过则为过期。有些食品会直接标注“最佳食用期”“失效日期”,需注意区分,超过对应的日期即视为过期。
观察食品的实际状态:若标签模糊或缺失,可通过食品的外观、气味、质地等判断是否变质(即使未过标注保质期,出现以下情况也不建议食用):外观异常:如发霉、变色;气味异常:散发酸臭味、腐臭味、酒精味或其他刺鼻气味;质地改变:食品变软、发黏、结块、出水
总之,优先以标签上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为判断基准,同时结合食品的实际状态和储存条件,确保食用安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