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少人疑惑,为何有人“狂吃不胖”,有人却“喝凉水都长肉”?社交平台流行的“嚼苏打饼干测体质”说法称,15秒内嚼出甜味是易瘦体质,30秒以上则是易胖体质。这一说法源于2016年《基因重启》一书,虽未被充分验证,却有一定科学依据 。
苏打饼干主要成分是淀粉,咀嚼时唾液淀粉酶会将其分解为糖。人体唾液淀粉酶编码基因AMY1拷贝数不同,分解能力就不同:拷贝数多,易嚼出甜味,肥胖风险低;拷贝数少,难尝出甜味,肥胖风险更高,且胰岛素抵抗水平可能更高,而胰岛素抵抗是肥胖等问题的病理基础。
不过,“易胖/易瘦体质”并非医学明确概念,胖瘦受多种因素影响。基因层面,载脂蛋白基因APOA2等会影响人对食物的偏好,还有基因关联食欲、热量燃烧等能力;肠道微生物也很关键,瘦者肠道微生物种类更丰富,胖者则较单一。 虽先天条件难改,但可通过后天努力控制体重:多吃含多种纤维的蔬果、豆类等,维持肠道微生物多样;少吃精制主食和甜品,增加粗粮比例;细嚼慢咽,吃七分饱,不刻意跳过某餐;若有胰岛素抵抗趋向,可通过健康饮食、运动和作息逆转。